【盧斯達:金庸求做穩建制派的一生】
金庸死了。
也許金庸最大的好處和壞處,都在他會寫東西這一點。金庸一手寫小說,一手辦報寫社評。才子聲名鵲起,又涉身於傳媒,政治自然就會找上門。很多文藝菁英或學術翹楚,最終都無法守住,半推半就或者一心求政治的事功。
一個文人,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出來的士大夫人格的文人,是不可能一世寫文章,做一個好作家就了事的。因為士大夫人格講儒家,講經世致用。士大夫的基本修行路徑是「致物致知,誠意正心」,然後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」。
後來的中國皇帝為了獨攬大權,排斥功臣和貴族集團,創造了科舉制以考試取士,將一部份平民提升為官僚階級。其實事情揭穿了,只是大有為的皇帝要將權力集中,不願再與父祖一輩的功臣和皇族成員分享權力。但這畢竟促成了階級流動,新貴的士大夫,產生了帝制也能夠開明的想像。這便是延續至今的魯迅猛烈批評過的折衷主義。近世新儒家在帝制文化中求開明,金庸也說過中國最好是行「開明的社會主義」。
中國士大夫的救世之心,即由此而起;帝師情結,由此而生。每一個士大夫最終服侍的對象都是皇帝和統治者,希望向統治當局反映意見,甚至分享權力。金庸寫小說受歡迎,旗下的報紙有影響力,所以在主權移交前的談判時期,成為中方其中一個重點拉攏對象。之後的事情成為金庸的污點。然而這並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,金庸出身於江南名門望族,書香世代,恐怕「經世」之心是早就有的。
年輕時金庸考入國民黨的學校打算報效國家,中共建國後又去過外交部求職,都沒有成功。後來逃到香港辦報,因為在議論大力反對文革,成為親共派追殺命令的對象。但大亂過後,國家還是國家,81年鄧小平邀請金庸見面,他就去了,而且日後多次回顧,可見對於士大夫文人來說,接受皇帝召見是多大的榮寵。以前各種陣營變換,也都值得了。
屈原宮怨不受楚王寵幸,但金庸幸運得多,馬上受到統戰,然後在80年代的政制談判,成為當然的玩家,坐落在保守派的一方,88年推出代表中國立場的「雙查方案」,將政制民主化急凍在非常保守的狀態。
一年之後,六四鎮壓,北京的民主運動流血了,而且是鄧小平下的命令。金庸又悲天憫人起來,表示對鄧小平失望,並辭去基本法草案委員的職位。殺人之後,皇帝想必又在某一次呵護他一下,士大夫的臣子病又發作,便是「臨表涕零,不知所言」,又從了。
1999年,金庸在中國的「新聞業機制改革與管理會議」中,發表題為《兩種社會中的新聞工作》的演講,親切的叫著「毛澤東主席」、「如今,中國的政權十分穩固,江澤民主席領導黨與國家,朱熔基總理辦事,堅持改革開放政策,全國人民擁護,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……」跟寫小說的金庸,是兩套話語。才子的文字好,但你永遠不要墮進去全盤相信。
金庸又表示:
「……解放軍負責保衛國家人民,我們新聞工作者的首要任務,同解放軍一樣,也是聽黨與政府的指揮,團結全國人民,負責保衛國家人民。我們跟隨黨的政策,不是甘心作黨的工具,受它利用,喪失作一個誠實的新聞工作者的良心與立場,而是盡一個愛國公民的職責,保衛國家,不受外國的顛覆和侵略。」
他的演講在香港也受到不少非議,金庸也因此與發表批評的《蘋果日報》交手。現在找到的演講全稿,也是因為金庸認為《蘋果》斷章取義而自行提供。
但作為後人也得感謝金庸留下文稿,不然我們無法了解現實比小說更離奇。韋小寶在清人面前,也沒有金庸的入戲。金庸自此再沒有和皇帝鬧翻了,自在故國如魚得水。而後《明報》易手,香港政制得出最保守的方案,之後一切都是歷史。
文學和小說,只是文學和小說。作者是存在於實際社會和政治組織中的人,而中國傳統又從來是講求權力的。「書中自有顏如玉」是中國士大夫文化很徹底的披露。金庸那一生,可以用「一世做穩建制派」來概括。他年輕時投向國民黨,因為國民黨是建制派,中國的唯一統治者;後來他從了中國共產黨、從了社會主義,因為這也是中國唯一的統治者。就算文革殺了多少人,六四殘害了一代年輕人,那又如何,國家還要過日子。沒有這國家,他們就沒有國家了。
這並不是隨風擺柳,而是士大夫一向自我定位於權力階層之中。士人、文人、士大夫,生來就應該分享權力。因此我不相信金庸會有甚麼陣營之見的心障,津津回味與統治者的親切見面,大概也是真的。
間或有一些過度簡化的意見,將金庸受到的非議定性為「大中華與本土」之爭,或當年雙查方案是「出賣民主」。不,你得從中國文化的原型和高度去看,才能理解金庸的代表性。在侵華時期長大的人,自然是至死擁抱著富國強兵的中華民族愛國主義,這也不是很壞。很多人都是大中華主義的。但令金庸在談判卓上對香港反戈一擊的,並不是大中華情結,而是士大夫人格。因中華文人對皇帝的召命,毫無抵抗力,很多鬧劇和悲劇都是這樣發生的。
金庸在《笑傲江湖》的後記說:
「……中國人在道德上對人要求很寬,只消不是損害旁人,就算是好人了。《論語》記載了許多隱者,晨門、楚狂接輿、長沮、桀溺、荷丈人、伯夷、叔齊、虞仲、夷逸、朱張、柳下惠、少連等等,孔子對他們都很尊敬,雖然,並不同意他們的作風。 」
也許我們都可以說,我們仍然能夠尊敬金庸的跨地域甚至跨文化的文學成就,然而,金庸的一生仍是中華士大夫的活化石。在士大夫的系譜中,經世之用,拜倒在統治者腳下成為「建制派」,成為當然的勝利者,才是主流;隱士、流浪者、狂士,崇尚無用之用的,是隱埋的支流。
中國士人或廣義中國人是不做穩士的,他們都有文化基因種下的權力飢渴。而權力只能臣服而問皇上索要。在取得權力和虛榮的過程,旁人他地故鄉或者避難所的事情,自然變得不再重要。在特殊的過渡時勢之中,好人也可以做至大的壞事;何況是集文人商人於一身、靈巧如蛇的金庸?
中國下層人民永遠要做穩奴隸,而士人階層則永遠要做穩建制派,這是中國。相比很多前清遺老、南來文人,想做帝師而終一生沒有得到,金庸算是最成功的了。至少他取得了一些經世致用的幻覺、見過聖上一面、摸過軍機處外面的一塊,在香港也擔過一些權力的虛銜,對士大夫文化的末裔來說,也算是死而無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訂閱連結:https://lihi.cc/8q0JP/dadazim
改革開放 壞處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
【盧斯達:金庸求做穩建制派的一生】
金庸死了。
也許金庸最大的好處和壞處,都在他會寫東西這一點。金庸一手寫小說,一手辦報寫社評。才子聲名鵲起,又涉身於傳媒,政治自然就會找上門。很多文藝菁英或學術翹楚,最終都無法守住,半推半就或者一心求政治的事功。
一個文人,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出來的士大夫人格的文人,是不可能一世寫文章,做一個好作家就了事的。因為士大夫人格講儒家,講經世致用。士大夫的基本修行路徑是「致物致知,誠意正心」,然後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」。
後來的中國皇帝為了獨攬大權,排斥功臣和貴族集團,創造了科舉制以考試取士,將一部份平民提升為官僚階級。其實事情揭穿了,只是大有為的皇帝要將權力集中,不願再與父祖一輩的功臣和皇族成員分享權力。但這畢竟促成了階級流動,新貴的士大夫,產生了帝制也能夠開明的想像。這便是延續至今的魯迅猛烈批評過的折衷主義。近世新儒家在帝制文化中求開明,金庸也說過中國最好是行「開明的社會主義」。
中國士大夫的救世之心,即由此而起;帝師情結,由此而生。每一個士大夫最終服侍的對象都是皇帝和統治者,希望向統治當局反映意見,甚至分享權力。金庸寫小說受歡迎,旗下的報紙有影響力,所以在主權移交前的談判時期,成為中方其中一個重點拉攏對象。之後的事情成為金庸的污點。然而這並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,金庸出身於江南名門望族,書香世代,恐怕「經世」之心是早就有的。
年輕時金庸考入國民黨的學校打算報效國家,中共建國後又去過外交部求職,都沒有成功。後來逃到香港辦報,因為在議論大力反對文革,成為親共派追殺命令的對象。但大亂過後,國家還是國家,81年鄧小平邀請金庸見面,他就去了,而且日後多次回顧,可見對於士大夫文人來說,接受皇帝召見是多大的榮寵。以前各種陣營變換,也都值得了。
屈原宮怨不受楚王寵幸,但金庸幸運得多,馬上受到統戰,然後在80年代的政制談判,成為當然的玩家,坐落在保守派的一方,88年推出代表中國立場的「雙查方案」,將政制民主化急凍在非常保守的狀態。
一年之後,六四鎮壓,北京的民主運動流血了,而且是鄧小平下的命令。金庸又悲天憫人起來,表示對鄧小平失望,並辭去基本法草案委員的職位。殺人之後,皇帝想必又在某一次呵護他一下,士大夫的臣子病又發作,便是「臨表涕零,不知所言」,又從了。
1999年,金庸在中國的「新聞業機制改革與管理會議」中,發表題為《兩種社會中的新聞工作》的演講,親切的叫著「毛澤東主席」、「如今,中國的政權十分穩固,江澤民主席領導黨與國家,朱熔基總理辦事,堅持改革開放政策,全國人民擁護,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……」跟寫小說的金庸,是兩套話語。才子的文字好,但你永遠不要墮進去全盤相信。
金庸又表示:
「……解放軍負責保衛國家人民,我們新聞工作者的首要任務,同解放軍一樣,也是聽黨與政府的指揮,團結全國人民,負責保衛國家人民。我們跟隨黨的政策,不是甘心作黨的工具,受它利用,喪失作一個誠實的新聞工作者的良心與立場,而是盡一個愛國公民的職責,保衛國家,不受外國的顛覆和侵略。」
他的演講在香港也受到不少非議,金庸也因此與發表批評的《蘋果日報》交手。現在找到的演講全稿,也是因為金庸認為《蘋果》斷章取義而自行提供。
但作為後人也得感謝金庸留下文稿,不然我們無法了解現實比小說更離奇。韋小寶在清人面前,也沒有金庸的入戲。金庸自此再沒有和皇帝鬧翻了,自在故國如魚得水。而後《明報》易手,香港政制得出最保守的方案,之後一切都是歷史。
文學和小說,只是文學和小說。作者是存在於實際社會和政治組織中的人,而中國傳統又從來是講求權力的。「書中自有顏如玉」是中國士大夫文化很徹底的披露。金庸那一生,可以用「一世做穩建制派」來概括。他年輕時投向國民黨,因為國民黨是建制派,中國的唯一統治者;後來他從了中國共產黨、從了社會主義,因為這也是中國唯一的統治者。就算文革殺了多少人,六四殘害了一代年輕人,那又如何,國家還要過日子。沒有這國家,他們就沒有國家了。
這並不是隨風擺柳,而是士大夫一向自我定位於權力階層之中。士人、文人、士大夫,生來就應該分享權力。因此我不相信金庸會有甚麼陣營之見的心障,津津回味與統治者的親切見面,大概也是真的。
間或有一些過度簡化的意見,將金庸受到的非議定性為「大中華與本土」之爭,或當年雙查方案是「出賣民主」。不,你得從中國文化的原型和高度去看,才能理解金庸的代表性。在侵華時期長大的人,自然是至死擁抱著富國強兵的中華民族愛國主義,這也不是很壞。很多人都是大中華主義的。但令金庸在談判卓上對香港反戈一擊的,並不是大中華情結,而是士大夫人格。因中華文人對皇帝的召命,毫無抵抗力,很多鬧劇和悲劇都是這樣發生的。
金庸在《笑傲江湖》的後記說:
「……中國人在道德上對人要求很寬,只消不是損害旁人,就算是好人了。《論語》記載了許多隱者,晨門、楚狂接輿、長沮、桀溺、荷丈人、伯夷、叔齊、虞仲、夷逸、朱張、柳下惠、少連等等,孔子對他們都很尊敬,雖然,並不同意他們的作風。 」
也許我們都可以說,我們仍然能夠尊敬金庸的跨地域甚至跨文化的文學成就,然而,金庸的一生仍是中華士大夫的活化石。在士大夫的系譜中,經世之用,拜倒在統治者腳下成為「建制派」,成為當然的勝利者,才是主流;隱士、流浪者、狂士,崇尚無用之用的,是隱埋的支流。
中國士人或廣義中國人是不做穩士的,他們都有文化基因種下的權力飢渴。而權力只能臣服而問皇上索要。在取得權力和虛榮的過程,旁人他地故鄉或者避難所的事情,自然變得不再重要。在特殊的過渡時勢之中,好人也可以做至大的壞事;何況是集文人商人於一身、靈巧如蛇的金庸?
中國下層人民永遠要做穩奴隸,而士人階層則永遠要做穩建制派,這是中國。相比很多前清遺老、南來文人,想做帝師而終一生沒有得到,金庸算是最成功的了。至少他取得了一些經世致用的幻覺、見過聖上一面、摸過軍機處外面的一塊,在香港也擔過一些權力的虛銜,對士大夫文化的末裔來說,也算是死而無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訂閱連結:https://lihi.cc/8q0JP/dadazim
改革開放 壞處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
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和美國是有默契的。美國開放市場,中國擁抱市場經濟,加入國際貿易圈,對美、中兩國都是好事。美國印美鈔買中國貨,美國人拿到廉價產品,中國人得到工作機會,發達國家,然後中國再把賺來的美鈔,投資於美國。這樣的合作關係,在美、中兩國管事的人之間,是心照不宣,共同促成的。所以之前美國政客吵什麼貿易逆差問題,匯率操縱問題,都是假議題,主事者不在意的。
但現在不一樣了。兩個大改變。一是,貿易互惠的好處,在美國已經變成壞處了。大家都以為中國不過就是另一個日本,另一個亞洲四小龍,雖然搶走了美國製造業的生意,但也幫忙美國產業轉型,但沒有人料到中國的規模實在太大了,把美國許多地方的整個城鎮產業完全掏空,轉型還來不及發生,工作就一去不回頭了。這點,在川普選舉的時候,就清楚的顯現出來了。
第二大改變是中國的領導人不一樣了,鄧小平的韜光養誨沒了,換來的是習近平的「中國夢」。但要作這個夢,就要整軍經武,就要打破和美國的默契,只當老二,專心賺錢的默契。美國的決策精英多半都看到這兩大改變,尤其是中國發展遠洋海軍,派著航母四處走,這訊號再清楚不過,所以他們一致的看法就是,把中國堵起來,必要的時候打下來。中國也有人口老化問題,美國只要趁著美中軍力還有差距時,壓制中國,時間是站在美國這邊。」
圍堵中國
如果仔細看美國對俄羅斯和中國的態度,你不禁會覺得,對中國太不公平了。俄羅斯到處給美國搗亂,東歐有烏克蘭,中東有敘利亞,處處與美國作對,但美國對俄國一點都不強硬。中國只不過是在自家後院,打罵小孩,美國卻硬要指指點點,看看即將要接任國務卿的那傢伙,說得是人話嗎,「中國不准再接近南海這些島礁」,對中國公平嗎?
美國對俄羅斯態度柔軟,不是從據說有把柄被抓在手上的川普開始。小布希和歐巴馬上台之初,都是以和俄羅斯交好為目的。而且,也不是只有美國。德國一直都是俄國的朋友。法國共和黨候選人費隆,也主張和俄羅斯交好。這些戰略方向,不是因為俄羅斯強大,中國弱小,而是相反,中國強大中,而俄國弱化中。
碰到兇猛的北極熊,我們當然要怕,但一個快要傾倒、老死的北極熊,我們當然不要惹他,讓他自己滅亡即可,有必要時,再背上推他一把,加速他的死亡,但不要和他鬥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俄羅斯還沒富,就老了,人口結構、經濟體質都撐不起超強的地位,面對這樣衰敗中,但擁有眾多核武器的俄羅斯,負責任的美國總統,都不應該拿其當主要戰略對手。
但中國就不一樣了。
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和美國是有默契的。美國開放市場,中國擁抱市場經濟,加入國際貿易圈,對美、中兩國都是好事。美國印美鈔買中國貨,美國人拿到廉價產品,中國人得到工作機會,發達國家,然後中國再把賺來的美鈔,投資於美國。這樣的合作關係,在美、中兩國管事的人之間,是心照不宣,共同促成的。所以之前美國政客吵什麼貿易逆差問題,匯率操縱問題,都是假議題,主事者不在意的。
但現在不一樣了。兩個大改變。一是,貿易互惠的好處,在美國已經變成壞處了。大家都以為中國不過就是另一個日本,另一個亞洲四小龍,雖然搶走了美國製造業的生意,但也幫忙美國產業轉型,但沒有人料到中國的規模實在太大了,把美國許多地方的整個城鎮產業完全掏空,轉型還來不及發生,工作就一去不回頭了。這點,在川普選舉的時候,就清楚的顯現出來了。
第二大改變是中國的領導人不一樣了,鄧小平的韜光養誨沒了,換來的是習近平的「中國夢」。但要作這個夢,就要整軍經武,就要打破和美國的默契,只當老二,專心賺錢的默契。美國的決策精英多半都看到這兩大改變,尤其是中國發展遠洋海軍,派著航母四處走,這訊號再清楚不過,所以他們一致的看法就是,把中國堵起來,必要的時候打下來。中國也有人口老化問題,美國只要趁著美中軍力還有差距時,壓制中國,時間是站在美國這邊。
圍堵中國的終局是亞洲四鄰力量大到可以克制中國,或是中國和平演變,走向民主化。習近平繼續派航母巡航,這終局就會更早出現。
改革開放 壞處 在 改革開放40年:習近平VS. 鄧小平- BBC News 中文-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
1978年12月,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,鄧小平提出的「 改革開放 」方針得到採納。40年後,比較習近平和鄧小平兩個中共總書記的領導風格和施政方針, ... ... <看更多>
改革開放 壞處 在 辨法論政- [大千世界#15] 中國的外交轉向曾幾何時 -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
所以現在歐洲、美國等國家現正體驗的全球化壞處仍未被這些新興國家所感 ... 中國人在改革開放的旗幟下開放久被壓抑的市場,專心賺錢,實行現代化。 ... <看更多>